行业信息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信息

致冬至

发布时间:2017-12-22 09:55:45

 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从古至今,民间均有“冬至大似年”的说法,人们对冬至尤其重视,把它看得和“岁首”一样重要。

  冬至,又称“长至”、“一线”,意指这一天中国所处的北半球白昼最短,以后每天白昼渐长,“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”,故称为冬至。按农历历法,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有八个标志阴阳四时始末的节令,即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、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。旧时,每逢此八个节令,都要举行祭祀、游乐活动。冬至后阴气达到极点,阳气开始上升,古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祉,所以把它定为一年节令的开端。良辰吉日,故然要举行庆典。

  大雪后十五日.斗柄指子为冬至,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二百七十度,阴气达到极致,阳气开始生发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,南半球则正好相反。

  先秦以冬至为岁首,君王每逢冬至便不再过问国政,百姓也可以在家听五天音乐。汉朝时称“冬至”为“日至”,官场要举行贺节之仪,并放假休息,民间要给父母尊长拜节。唐朝时,“京师最重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积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衣,备办饮食,飨祀先祖”。《乾淳岁时记》说宋朝“冬至三日之内,店肆皆罢市,垂帘饮博,谓之做节”。《豹隐纪谈》中说:“吴门风俗多重至节,谓曰肥冬瘦年,互送节礼”。《帝京岁时纪脚记载:  “长至,南效大祀,次旦百官进表朝贺,为国大典。绅耆庶士,奔走往来,家置一簿,题名满幅,传自正统己巳之变,此礼顿废。然在京仕宦流寓极多,尚皆拜贺。预日为冬夜,祀祖羹饭之外,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。谚所谓‘冬至馄饨夏至面’之遗意也”。由此可知,直至明朝正统己巳年以前,冬至节一直是十分热闹。明代宗时官方不再过冬至节,但民间还一直沿袭旧俗。

  冬至,不但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也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,冬至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,因此冬至可谓是众多节气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个。冬至,历来就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至也被称为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、廷和民间都十分重视。  冬至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,冬“交冬”等,自古以来,宫从周代起,就有冬至祭祀的活动。据《周礼春官·神仕》载:“以冬日至,致天神人鬼。”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疫疾,减少荒年人们的饥饿与死亡。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,那么周代的正月就相当于现在的阴历十一月,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区别,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,因此,可以说过“冬节”是自汉代以后才有,而盛行于唐宋。  正如南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所载:“十一月冬至。京师最重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积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衣,各办饮食,享祀先祖。官放关扑,庆祝往来,一如年节。”  现在,一些地方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。比如北方在冬至宰羊,吃饺子、吃馄饨;南方的人们要在这一天吃冬至米团、冬至长线面,有些地区还有冬至祭天祭祖的习俗。

 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。“祭天”即是古代的“郊祀”礼,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,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。 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,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。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,它像征着天圆,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,皇帝要斋戒沐浴,住在斋宫,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。

  在民间,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。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。在祭祖的同时,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,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。闽台有俗谚“冬至大过年,唔(“不”的意思)返无祖宗”,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,表示年终有归宿。

  在广东潮汕地区,冬至这日要备齐三牲和果品,去祠堂祭祀祖先,此后家人围桌共食,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,午餐家人聚会。但在饶平之海山沿海地区,则会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,清晨来祭祖,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。而在广东惠安,冬至节除了祭祖,还有清明节相同的一些习俗,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,修坟迁地也没有忌讳。  在我国台湾还有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。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、鸭、龟、猪、牛、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,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,用以祭祖,以表不忘先祖。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,聚到祖祠中按长幼之序,一一祭拜祖先,俗称祭祖。祭典之后,还会大摆宴席,款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。大家开怀饮酒,相互联络久别疏远的感情,称之为食祖。冬至节祭祀祖先。在台湾一直代代相传。以示不忘自己的

 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数九,即从冬至这·大起,每隔九天作为一个,共分成9个,共九九八十一天,8l天之后便进入春天。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,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、景物特征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,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。这些谚语和顺L:I溜在许多古籍:卜部多有记载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:一九二九不出乎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 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,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。

  在闽南,潮汕一带,每逢冬至,除了吃汤圆外,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,象征团圆、吉利。  这个风俗源于一个民间传说:一年的冬至,有一个老乞丐无钱掩埋冻死的妻子,只好将女儿卖给富有人家作奴婢。女儿痛不欲生,一时昏了过去。老乞丐连忙讨来一碗米汤,一口一口地给女儿喂下去,慢慢地女儿终于苏醒过来。老乞丐又为女儿讨来几粒糯米圆,劝慰女儿:  我们今日分别,就像这圆仔分成两半,现在咱们一人吃一半,等将来日子好了,咱们团圆了,再吃圆仔。之后,老乞丐告别了女儿,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讨了。三年过去了,老乞丐依旧没有回来找女儿,女儿想念父亲,盼望父女俩早日团圆。在一年的冬至节,她心生一计向主人建议说:  冬至时大家都吃圆仔,我们也应该把圆仔敬献给门神才是。主人同意了,她搓了两个大圆仔粘在门环上,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思念。她的孝心感动了后人,人们相沿成俗,流传至今。

 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,是上天所赐的福气。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,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,称为贺冬,依例放假。《后汉书》记载: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因此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,军队听命,边塞关闭,商旅停业,亲朋皆以美食相送,互相拜访,愉悦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。  

    及至唐宋,与岁首同等重要。在南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说:十一月冬至。京师最重此节,虽至贫者,一年之间,积累假借,至此日更易新衣,备办饮食,享祀先祖。官放关扑,庆祝往来,一如年节。  

    明、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,谓之冬至郊天。百官须向皇帝呈递贺表的礼仪,且还要互相投刺庆贺,仿若元旦一般。

  起居宜忌

 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,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。冬至到小寒、大寒,是最冷的季节,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,患中风者增多,天冷也易冻伤。

  因此,在寒冬季节,对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患者来说,要特别提高警惕,谨防发作,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:

  注意防寒保暖。在气温降到0℃以下时,要及时增添衣服,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,又要柔软宽松,不宜穿得过紧,以利血液流畅。

  合理调节饮食起居,不酗酒、不吸烟,不过度劳累。

  保持良好的心境,情绪要稳定、愉快,切忌发怒、急躁和精神抑郁。

  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,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,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。

  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,定期去医院检查,服用必要的药物,控制病情的发展,防患于未然。

 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。低体温是以35℃为界限,低于35℃者为体温过低。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,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,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。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,发病多缓慢,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。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,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。语言不清,继而昏迷,体温随即降至30℃以下。此时,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、血压骤降、面部肿胀、肌肉发硬、皮肤出现凉感。因此,在寒冷的冬季,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。

在线客服

点击咨询:

24595735

2285506110

在HTML加统计